首页 > 行业经济 > 农林牧渔 > 分析预测 > 2020生鲜零售冷链市场发展分析

2020生鲜零售冷链市场发展分析

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我要评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40多年的快速增长,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日益提高,不断丰盛的餐桌和冰箱是这些年建设成果的最好体现之一。今年将是我国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全国从上到下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生活消费领域也将是重点之一。

生鲜零售市场的规模

我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大概在15000到20000亿元之间。其中,生鲜电商的比例大约占到8-10%,即1200-2000亿元,且随着新零售大潮的迅猛发展,这一部分占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中,未来这类通过各种营销渠道最终直接将商品配送到C端客户来完成销售的行业规模,大约会占到总市场规模的一半,即8000-10000亿元,其中物流履约部分支出占比按10%估计(现在是15-20%),也将有800-1000亿元的规模,很值得从现在就开始布局开发。

生鲜零售市场发展历程

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所谓的新零售时代。新零售,就是依托宽带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移动支付,将原来在传统零售过程中的必须同时同场完成的交互交易交付,实现了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拆分,并根据消费者的各种标签,更有针对性地向消费者推送相应的商品信息,从而更精准高效低成本的实现销售,物流行业在新零售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完成商品的交付。生鲜冷链这一物流细分行业是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生鲜电商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现在进入了新零售的时代。

第一阶段,是由单一的冷库仓向周边的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生鲜商品,主要是水果,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鲜和送礼需求为主要服务对象。因为没有社会化第三方服务,物流配送都是商家自建团队,基本只覆盖同城,物流服务半径不足100公里。

第二阶段,商家业务扩展到全国多个不同区域的城市,相应的物流系统也要进行扩充,在不同的城市建立平行仓,分别向仓所在地的消费者服务,受限于冷链保温与成本的平衡,服务半径最多达300公里,除水果外,开始大量引入肉禽蛋菜米面粮油等商品,将都市消费者的餐桌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实现了基于IP地址定位的区域化营销,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始进军冷链业务,成为商家自建物流的补充。

第三阶段,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和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精准推送,商家开始在大型都市提供基于客人所处地址和消费习惯的精准营销和快速履约响应。物流系统则依托于城市内的众多前置仓提前进行商品存储,实现接单后小时级送达的服务标准。这个阶段也是现在一般所讲的新零售的阶段。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快速迭代,商家自建物流开始开展社会化服务,更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也看中生鲜冷链市场纷纷加入竞争,战况空前激烈。

生鲜电商也好,生鲜新零售也好,其本质还是零售,只不过是使用了新一代的营销工具的零售,所以还是要遵循基本的商业价值规律,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一切设计的最基础出发点。

生鲜商品的冷链需求特点

生鲜消费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进行的消费,具体到某一次消费,很有可能会产生临时性冲动性的消费行为,但从中长期来看,这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消费。

受限于消费者对食材品质的要求和家中冷藏冷冻条件的限制,几乎不会出现显著的囤货消费,多数以即时或两三天内的消费需求为采购的主需求,属高频次小批量采购消费,这就意味着生鲜新零售业者是在一个存量市场上进行竞争。

随着近几年生鲜新零售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传统生鲜零售业者正被快速淘汰出局或者自身也加入新零售浪潮中,都市生鲜市场格局已被打破,生鲜新零售商家已不能再取得之前依靠传统商家退出带来的市场快速扩张,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巨鳄,看中了生鲜市场这个几万亿的大盘子,纷纷加入竞争行列,他们本轮的进场不仅仅是针对生鲜新零售和生鲜物流,而是从原产地农业生产开始,到干线支线运输物流配送,以及自有独立流量入口和零售渠道的全供应链的投入。

现在的生鲜新零售,已经开始进入全供应链竞争的新阶段,也许可以说它是生鲜新零售的第四阶段开始了。

生鲜商品具有品类品种众多、标准化程度低、保质期短、容易腐败、产地销地相距遥远的空间位移、季节性出产与全年销售的时间位移,以及成熟时点和产量受天候和病虫害等原因影响较大等特点,冷链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最重要手段。

冷链是指是将商品始终处于它适宜的保存温度环境中的流通全过程,具体环节包括产地预冷,产地仓冷存,区域中心仓冷存/调拨,前置仓冷存和订单包裹组配,干线/支线运输,城市配送,终端配送等。结合不同的商品,冷链又可以分成农产品冷链、畜产品冷链、海/水产品冷链、奶产品冷链、巧克力类糖果冷链、酒类冷链、烘焙糕点类的冷链等等。

具体到生鲜宅配冷链,它具有多温区共存共运、各环节空间紧张、操作时效性强、准确率高、履约半径短、包装占比高、卫生要求严、峰谷差值大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