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碳中和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碳中和产业界定
一、碳达峰的概念
二、碳中和的概念
三、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碳中和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层面“双碳”政策汇总
二、地方层面“双碳”政策汇总
三、碳中和目标
四、政策环境对各产业的投资影响分析
第三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二、“十四五”宏观经济展望
三、经济环境对碳中和各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碳中和技术分析
一、零碳技术
二、减碳技术
三、负碳技术
第二章 全球碳中和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全球碳中和政策/目标
一、各国加速推进碳减排进程
二、全球主要国家“双碳”政策
三、全球主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时间
第二节 全球碳排放市场现状
一、2020-2025年全球碳排放规模
二、全球碳排放区域分布
三、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
第三节 全球碳交易市场
一、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
二、分配配额
三、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量
四、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价值
第四节 欧盟碳交易市场
一、总体框架
二、欧盟碳交易所
三、欧盟碳边境税
四、欧盟碳税
第五节 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
一、美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三章 中国碳中和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碳中和产业概述
一、碳中和产业发展背景
二、碳排放来源
三、国家、省、企业碳排放计算方法
第二节 碳排放市场分析
一、我国能源市场消费现状
二、2020-202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三、2020-2025年我国碳排放量
第三节 主要高耗能企业“双碳”目标
第四节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一、重点领域部门能源转型
二、推动碳捕获技术发展
三、完善碳交易市场
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第四章 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节 碳交易市场概况
一、碳交易相关政策
二、我国碳交易发展历程
三、我国碳交易体系框架
第二节 我国碳抵消机制发展情况
一、第一阶段:cdm项目阶段
二、第二阶段:碳交易试点阶段
三、第三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阶段
第三节 碳交易试点情况
一、深圳
二、上海
三、北京
四、广东
五、天津
六、湖北
七、重庆
八、福建
第四节 碳交易市场现状
一、全国碳交易成交量
二、全国碳交易成交额
三、国内碳交易试点交易情况
第五节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一、全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逐渐趋严
二、碳抵消机制有望重启
三、碳金融市场逐步完善
四、市场空间巨大
第五章 电力行业碳中和市场及投资机会
第一节 电力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第二节 电力领域市场现状
一、我国发电量/用电量
二、我国电力行业能源结构
第三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
一、中国电力行业碳减排的必要性
二、“双碳”背景下电力系统转型面临的挑战
三、电力行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第四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光伏
一、光伏产业链分析
二、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
三、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发电规划
第五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风电
一、风电产业链分析
二、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量
三、海上风电快速增长
四、碳中和背景下风力发电规划
第六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氢能
一、氢能产业链分析
二、氢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
三、氢能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
四、中国氢能发展总体目标
第七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核能
一、核能产业链分析
二、核电站在建与并网数量
三、碳中和背景下核电规划
第八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储能
一、新能源发展催生储能需求
二、储能市场介绍
三、国内储能装机规模
四、储能市场发展前景
第九节 电力行业碳减排市场投资机会--特高压
一、特高压产业链分析
二、能源结构调整催生特高压需求
三、特高压投资规模预测
第六章 传统工业碳中和市场及投资机会
第一节 相关政策分析
二、水泥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第二节 钢铁
一、钢铁行业市场现状【产量分析】
二、推动钢铁行业碳减排的必要性
三、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四、市场投资机会
第三节 水泥
一、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二、水泥行业总能耗量及单位产值能耗量
三、能耗双控政策驱动水泥小产能退出
四、水泥主要碳排放来源
五、水泥工业碳减排技术及潜力
第四节 化工
一、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二、化工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三、市场投资机会
第七章 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市场及投资机会
第一节 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第二节 汽车行业
一、市场现状
二、新能源汽车
三、自动驾驶行业
第三节 航空航天市场
一、航空航天市场现状
二、航空航天产业生命周期碳排放来源
三、航空业能耗现状
第四节 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一、汽车市场
第五节 市场投资机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充电桩】
第八章 建筑行业碳中和市场及投资机会
第一节 绿色建筑行业政策
一、绿色建筑行业相关政策/规划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二节 建筑行业碳排放分析
一、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
二、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体系
三、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
第三节 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
一、碳中和带来建筑业全产业链变革
二、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
第四节 建筑生产过程碳排放
一、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比例
二、钢铁生产减排实施路径
三、水泥行业减排路径
第五节 建筑施工碳排放--装配式建筑
一、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二、装配式建筑节省资源
三、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绿色建筑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
第六节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一、概述
二、bipv更具经济性和环保效益
三、bipv应用市场
第九章 碳中和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碳中和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二、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碳中和产业风险提示
一、政策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环境风险
第三节 碳中和产业投资方向
一、减少碳排放
二、增加负碳排放
三、建设绿色金融体系
第四节 碳中和产业投资领域分析
图表目录
图表:全球主要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时间
图表:2020-2025年全球碳排放规模
图表:2020-2025年各地区碳排放量占比
图表:配额分配的四种方法比较
图表: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量
图表: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规模
图表:我国碳市场发展重要时间节点
图表: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比例
图表:我国碳市场履约情况
图表:我国分市场累计成交量(tco2e)
图表:我国分年度碳市场成交量(tco2e)
图表: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量
图表:2020-2025年全球碳交易规模
图表:2020-202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图表:全球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按照运营用途及仓位划分
图表:绿色建筑评分分值
图表: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