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经济 > 运行数据 > 国内数据 > “十一五”时期长沙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长沙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

来源:长沙统计信息网 我要评论

“十一五”时期,是长沙工业发展最快,也是发展最好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长沙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长沙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2010年,长沙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总体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中联、三一等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工业总量实现跨越。“十一五”时期,长沙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81.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20.68亿元,总量跨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分别是2008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连续赶超哈尔滨、福州、长春、济南四个城市。“十一五”时期,在工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6.8 %提升到2010年的54.1 %,成为长沙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2.6%提升到2010年的 44.4 %,五年提高 11.8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保持领先。“十一五”时期,长沙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7%,高于“十五”时期4.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增幅5.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的三年时间,长沙规模工业增速连续三年挺进全国26个省会城市的前五强。

(三)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十一五”时期,长沙工业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逆向思维调结构、顺势而为谋发展,不断拓宽和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和手段。通过一系列优强项目的落地,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强化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从行业结构看,2010年,长沙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5.4 %,比200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优势行业规模扩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从所有制结构看,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力量,2010年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56.7%,比2005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股份制工业年均增幅比规模工业高 7.1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结构看,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长沙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工业经济一个稳定的、主要的增长点。2010年长沙高新技术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93.83 亿元,比2005年净增517.34亿元,年均增长31.5%,成为拉动长沙工业发展的支柱力量。

(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长沙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3 户,比2005年增加了872户,规模工业企业户均产值由2005年的6359万元/户提升到2010年为17513万元/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43家上升到2010年的628家,增长了 3.4倍;产值过亿元企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也逐年攀升,对规模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2005—2010年,亿元企业在规模工业中的产值比重由71.1%提高到83.9 %,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工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2010年产值过亿元的628家企业中,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企业有2家,过40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在50—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家;产值在10—5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4 家。

(五)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长沙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日益显著。2006年以来,长沙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飞速发展,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烟草、浏阳花炮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长沙既有一大批起支撑作用、优势产业明显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又有众多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整的中小型企业;既有一批基础稳定的传统工业,又有众多极具潜力的新兴工业和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品牌企业。2010年,中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3家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过400亿元,成为了长沙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特别是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销售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70亿元左右到2007年突破100亿元,到2008年突破200亿元,再到2009年双双突破300亿元,2010年超400亿元,四年实现四大跨越。汽车产业异军突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已具备年产五种车型4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现有规模企业达 105家。随着比亚迪、菲亚特、陕汽重卡、众泰、北汽福田、长丰猎豹聚首长沙,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版块正在凸起。

(六)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十一五”期间,长沙工业的盈利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压力面前,长沙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2010年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77.02亿元,为2005年的5.9倍;规模工业利税由2005年的15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86.97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由2005年的186.46%,增加到2010年的348.1%,提高了161.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10.56万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30.81万元/人,增长1.9倍。

(七)比较优势日益提升。“十一五”期间,长沙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规模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88.12亿元,为2005年的3.6倍。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沙工业不仅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龙头地位稳固,而且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位次逐步前移。2010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32.2 %,比2005年提升10.8个百分点;占长株潭的比重为64.4%,比2005年提升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26.0 %,占长株潭的比重为59.1%。在2007-2010年连续四年的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长沙均位居第一。

二、“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十一五”期间,长沙工业乘势而上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发展态势喜人:发展战略日渐明晰、产业集聚日益加强;支柱产业实现低成本扩张、优强企业实现市场的延伸和拓展;工业总量迅速扩大、运行效益显著提升。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长沙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比较优势日益突出的五年;是面临困难最大、把握机遇最多,经济运行模式与工作机制全面提质增效的五年;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引进高端大项目,科学、系统打造第二及后续三、四增长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是内生市场充分活跃,配套产业提质、扩规的五年;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资源效率快速提高的五年。五年间,长沙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中期发展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为推动力,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从总体上看,长沙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主要动因有:

(一)科学谋划发展战略。2006年长沙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陈润儿明确指出,长沙应走出一条有长沙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市委1、2号文件分别对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出台政策,并成立长沙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的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举措,为全市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长沙工业开始迈入“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长沙加大了对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的迅猛崛起,从而带动了长沙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长沙重点培养扶持的六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87.7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88.56亿元,净增1800.8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6%提高到2010年的48.8%,提高8.2个百分点。2010年,六大产业集群对规模工业的增长的贡献率达54.4%,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长沙工业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十一五”时期,长沙工业在高速发展中突出结构调整,在发展中解决工业基础不足的问题,努力打造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撑体系:一是通过扶持引导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培育了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品牌企业,如中烟、湘涂、丽臣、梦洁、加加、振升材、同心实业、金生烟花等拥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行业排头兵;二是依托研发优势的厚积薄发,孵化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支柱企业,如:以中联、三一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以杉杉、瑞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威胜电子、金杯电工为代表的输送变电产业,以楚天科技、千山药机为代表的药品机械产业等;三是以市场为饵,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内陆市场辐射面广的特点,大力发展了一批将长沙工厂作为南方重要战略布局的知名企业,如北汽福田、旺旺集团、娃哈哈等,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结构,抗击风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长沙工业依托一大批不断优化升级的骨干企业和引进的项目,具备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当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全球市场紧缩,行业洗牌加剧,长沙工业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积极主动、抢抓机遇、推动经济逆势而上,先后开展了“服务经济建设百日大行动”、“工业服务月”、“产业集群促进月”、“项目建设落实月”、“两帮两促”等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企业发展。同时长沙工业企业抓住机遇、全面加速产品研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如中联重科逆向思维、果断出手,面对全球性的产能过剩,以一系列的收购行为,尤其是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全球视野大企业的风采。三一重工逆向思维、加大投入,在市场不畅,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形势下,超常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行业总体技术门槛,并创新研发制度,将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充分展示出行业领跑者所具备的眼光和实力。

此外,面对金融危机以及不景气的汽车市场,长沙主攻汽车产业,以市场换产业,引进了比亚迪、菲亚特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厂商;面对汽车产能过剩,长沙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开拓市场,着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链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为加速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长沙新型工业化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管理水平、生产要素、配套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时期,长沙工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四化两型”为路径,全面实施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着力引导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互补、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长沙工业经济新一轮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长沙统计信息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