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江苏 > 经济动态 > 江苏省出台新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江苏省出台新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我要评论

原标题:江苏省出台新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江苏出台新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三年内全面实现露天禁烧秸秆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近日出台,明确到2015年,江苏省将基本形成秸秆收贮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到2017年,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实现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目标。

江苏省以稻麦秸秆为主,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现阶段解决秸秆出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意见》指出,要扩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农机、农艺措施结合,切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为推进秸秆能源化、工业化、饲料化等利用,《意见》提出扶持多种主体就近就地将秸秆粉碎压制固化成型,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产业,替代煤炭等燃料。科学布局新的生物质发电企业,2017年全省生物质发电企业达到20家、装机容量50万千瓦左右,秸秆利用量提高到150万吨。规划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装置,推广发展秸秆户用沼气,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率。鼓励发展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板材、造纸、装饰材料产业,重点扶持上规模、上水平的秸秆原料化利用重点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秸秆提取乙醇、秸秆酶制剂等产品研发,加快技术创新,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发展编织专业合作社,提高秸秆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拓展秸秆基料化利用途径,提高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率。

收贮难是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意见》明确,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合作服务”、“村企结合”、“劳务外包”等多种形式的收贮服务,特别要鼓励相关公司、企业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开展专业化收贮业务,提高秸秆收贮运输服务水平。到2017年,江苏省秸秆收贮量争取突破2100万吨,除机械化全量还田外,全部实现秸秆离田收贮利用。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研院校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前瞻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已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引导企业自主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强的装备设施,满足农业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需要。对秸秆还田打捆、发电锅炉设备升级换代、规模化利用等项目,在相关科技项目资金中予以立项支持。

《意见》规定,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建立目标管理、以奖代补机制。从2015年起,对省级财政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着重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固化成型、收贮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提高资金扶持的精准度。对符合条件的秸秆初加工企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类别价格。对农作物秸秆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利用秸秆发电、使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板材等综合利用企业,根据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用地,国土部门要优先给予支持。秸秆收贮临时堆放场地确需占用农地的,按照设施农用地进行管理,使用结束后及时恢复耕作条件。加强对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秸秆发电厂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监管,确保政策真正发挥效益。

《意见》还就抓好秸秆禁烧巡查监管工作、提高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水平等进行了规定。

新闻链接>>>

今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88%

今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有望突破352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88%,较上一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已建成规模化秸秆综合利用及收储项目129个,今年秋收期间,截至目前环保卫星遥感监测和现场巡查发现我省10个火点,同比大幅下降,9个省辖市为零火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9年至今,省财政对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专项资金累计超20亿元,重点扶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多种形式利用项目及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设。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秸秆机械化还田补助标准、还田类机械补贴、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秸秆能源化利用、科技支撑、监管考核六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在原有机械化还田、制作有机肥、编制草帘、草编的传统利用方式基础上,积极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挖掘秸秆制作板材、工业托盘、绿化草毯、纸浆原料、土壤改良有机炭肥、包装材料、人造革填充剂等高附加值的利用渠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空间。针对各地秸秆综合利用的优势特点,开展定向招商,引进秸秆利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记者 吴琼)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搜索更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