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新闻 > 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市场冲击下 2月产销下滑八成 预计3月环比回暖

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市场冲击下 2月产销下滑八成 预计3月环比回暖

来源:经济观察网 我要评论

原标题:2月汽车产销下滑八成 中汽协预计3月环比将明显回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3月12日,随着中汽协对2月份产销数据的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市场造成的冲击也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2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8.5万辆和31万辆,环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别下降79.8%和79.1%。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8万辆和223.8万辆,分别同比下降45.8%和42%。

具体来看,主要的五大类别市场均大幅下滑。其中,乘用车商用车2月销量分别同比下滑81.7%和67.1%;1-2月累计销量分别同比下滑43.6%和33.2%。此外,中国品牌乘用车2月销量下滑77.6%,降幅低于整体乘用车;但1-2月总销量下降47%,降幅大于整体乘用车。

能源汽车2月销量下降75.2%,1-2月下降59.5%。相比之下,汽车出口受疫情影响较小,2月出口量仅下降22%,1-2月共下降19.4%。

从细分领域来看,乘用车领域的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1-2月产销量均大幅同比下滑,商用车领域1-2月除了半挂牵引车产销同比增长外,其余类别都同比下滑。乘联会此前公布的2月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排名前十五的车企销量下滑幅度均超过50%,有边缘车企2月产量甚至为0,销量也只有三位数。

“2020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汽车行业的产销出现大幅下滑。生产端,企业因复工进度慢、零部件供应等问题导致产出水平低;消费端,产品消费停滞,市场需求受到严重抑制,对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中汽协分析指出。

另一显著变化是,在2月份整体下滑的形势下,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意外”走高。数据显示,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虽然同比减少77.6%,但市场份额为52.6%,同比提高了9.7个百分点,出现了近28个月以来的最高值。

具体来看,中国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同比提高了10.9个百分点,SUV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MPV市场份额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批发销售,自主车企更积极。此外,部分低端消费者选择自主品牌,高端消费者暂停消费了。”对于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的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不过,由于疫情特殊情况,业内认为2月份的市场份额变化参考意义并不大。从1-2月的情况来看,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为39.4%,仍同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1-2月市场份额同样下滑的还有美系、韩系和法系车,而德系和日系车份额则同比提升。

此外,1-2月份汽车集团的集中度有所提升。数据显示,1-2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04万辆,同比下降40.6%,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1.2%,集中度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1-2月,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集团中,仅有一汽实现了15.8%的同比增长;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前十五名中,仅有一汽和潍柴(重庆)同比增长;中国品牌商用车销量前十五名中,仅一汽、徐工汽车同比增长。其中一汽集团前两月销量的增长主要靠1月份同比逆势增长18%拉动。

疫情发生后,为了帮助汽车产业复苏,中央层面提出要积极稳定汽车消费,商务部也于2月20日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此外,目前已有佛山、广州、湖南省等地方出台了鼓励政策。

在政府的帮助下,全国车企从2月10日开始陆续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复工,而重疫区以及汽车制造重地湖北省也将从3月10日起逐步启动复工。截至3月11日,中汽协调研统计的23家整车企业中,复工率达90.1%,整体复产率超40%,员工返岗率为77%。截至3月9日,调研统计的13家主要零部件企业集团中,有6家已全部复工,5家复工率超过80%。

在终端消费层面,车企自疫情爆发来持续推行无接触购车模式,且有逾十家车企发布了购车优惠政策,共计投入数十亿抵御疫情冲击。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全国8251家4S店复工率为82.8%,客流恢复率44.2%,销售效率37.5%,售后效率44.8%。

中汽协方面表示,预计随着2月下旬企业逐步复工、复产,3月汽车产销将比2月会有明显增长。此前,其表示在疫情结束后,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在短期内释放,汽车市场会迎来一波短暂的消费高峰,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日前,乘联会将全年预测增长率从-5%调低至-8%。

对于稳定汽车产业增长,中汽协提出五大建议,包括加快推进包括湖北地区企业的复工复产;保障用工,提高物流效率;积极调整管理政策为企业减负;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市场特色;尽快出台政策激发消费潜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