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经济 > 运行分析 > 中银国际曹远征: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中银国际曹远征: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房天下产业网 我要评论

5月13日,由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主办,中指控股(CIH)、中指研究院承办的2020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第十八届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大会召开。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以《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曹远征:

此次大会召开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渡过最艰难的抗疫阶段,开始转向复苏。但全球还在疫情之中,不能掉以轻心,需要考虑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对疫情的经济学理解;第二,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前景。

第一,对疫情的经济学理解。此次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公共卫生危机,跟过去的外部冲击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内生的危机不一样。外部冲击是指自然灾害或者地缘政治影响导致的外部冲击,通常是一次性的,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经过冲击以后很快会走向恢复的轨道;内部矛盾引起的冲击,比如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在过去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并建立了一系列应对的机制和体制,比如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反周期、逆周期的调节来调整经济的波动和去杠杆。本次公共卫生危机并非这两类,因为涉及到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存在,经济活动就没有意义。因此,促使大家重新考虑疫情的发展,抗疫成为经济政策的核心任务,经济政策由此开始内生于抗疫之中。

从经济政策上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在供求两端。从短期来看,总需求下降比较强烈,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供给的伤害比较严重。在目前的情况下,疫苗不能出现,抗疫最好的办法就是隔断。这和经济发展相悖,经济需要互联互通,需要互相运作,而抗疫需要隔断,衰退不可避免。特别是供给端受到冲击以后,尽管在需求政策上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但是都不能对冲供给端受到的冲击,衰退就成为抗疫的代价。

要避免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抗疫的政策中很重要的经济政策就是纾困。本次疫情对重点行业比如服务业,对重点企业比如小企业,对重点人群比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对这些行业和人群的纾困变成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疫情控制住之后要考虑疫情后的重建。经济政策需要多方面的,包括需求端需要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帮助经济复苏,在疫情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就由三方面组成,即抗疫、纾困和重建。中国率先走出疫情,但是欧美还在疫情之中,令人担心的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疫情会进一步的扩展。从中国经验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概分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的停工停产,后期阶段的复工复产,疫情后的经济重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脱离疫情早于欧美,中国经济由抗疫走到了疫情和抗疫同时并存,并向经济重建、经济恢复方向过渡。我国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不同步,不同步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有新的风险。

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呈现负增长-6.8%,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对就业的影响超出人们的预期,一季度的数字失业率是5.9%,上升了0.7个百分点,新增就业机会中下降了6个百分点,导致数千万人工作不足,或者就业不足,对就业的冲击影响比较严重。

随着疫情在全球进一步的发展,对中国刚刚复工复产的企业造成新的冲击。订单开始复苏,产业链条上开始受到威胁,出口下降,中国59%是加工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复苏步伐也会产生影响。说明中国经济在刚刚走出疫情以后纾困政策依然非常重要。纾困政策不仅仅对企业的纾困,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纾困的机制理顺,对重点人群,对重点产业可以精准施策进行纾困。政治局4月17号的会议精神提出“六稳”和“六保”,“六保”是底线思维,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国家还在纾困阶段,纾困做的好才能为经济重建打下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重建和恢复的基础正在打下。一季度经济下降比较快,但居民收入下降速度不高,居民的存款在增长,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同比比去年同期多增长1点多万亿,存款中80%是居民存款,意味着居民的杠杆在缩短,居民的现金比较多,为今后的复苏提供了基础。

第二中国内需在扩大。尽管出口在下降,但是产业向内需方向过渡,出现了以内需导向型的转变。这个转变既保证了产业链的安全,同时也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内需成为中国经济今后增长的前进引擎。如果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内需依然是非常大的,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城市化率还不是很高,去年只有61%。而且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城市化率不超过75%,意味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结束,依然有增长的潜力,称之为结构性的增长潜力,可以看到中国的增长潜力依然很大。

如何发挥潜力需要改革。在4月9号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在五个要素市场深化改革,其中土地和劳动力方面提出了积极的信号。一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工的城市化、市民化,各个地方都加快了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300万人以下的城市放开户籍,500万以下的城市积极落实重点人口放开户口,京津冀、北上广、长三角、大湾区都有了积极落实户口积分制。加速农民工的市民化,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第二条改革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那么如果农民通过土地的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财产收入和城市收入共同支持城市的发展,既包括购车、购物和购房的需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身份。

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业新的历史机遇。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迈入中高收入门槛,今年如果精准扶贫完成,将告别绝对贫困,进入中等收入社会,对住房和汽车的消费将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业依然有好的前景,关键是如何把握历史机遇,理顺体制,真正做到“房住不炒”,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房地产的殷切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房天下产业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相关新闻阅读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