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新闻 >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我要评论

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020年3月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两个多月。一方面,疫情影响了数以万计国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疫情也正逐渐侵蚀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

微弱经济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关乎亿万家庭的福祉。从企业层面来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微型企业1543.9万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85.3%;工信部数据显示,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数据显示,以家庭微型经济模式存在的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企业、流动商贩等,涉及3亿个家庭,约占家庭总户数的63%。从家庭层面来看,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亿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涉及1.4亿个家庭;另按月收入低于2000元人口占调查人数的38%推算,中国至少有5.3亿人属于低收入人口,涉及1.8亿个家庭。疫情已造成全国范围、全行业、一个多月的停工,微弱经济体能否恢复或保持金融健康,是国民经济复苏的关键。

2020年2月,在相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院发起“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课题,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工薪阶层、微小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对象展开调查。

为了诊断微弱经济体在疫情条件下的金融健康状况,研究院引入“金融健康”的概念,具体分析微弱经济体在 收支管理、债务管理、应急管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未来规划与信息等方面的情况,力图发现问题,以求“对症下药”。

“金融健康”是一个与家庭福利状况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衡量家庭或企业使用金融服务的结果,需同时考量家庭或企业如何满足日常和长期需求,以及应对金融冲击的能力。研究院设计的“金融健康指数”,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个部分,其中还引入了相关财务比率的指标。在国际上,在企业金融和家庭金融领域利用财务比率来衡量金融健康已由来已久。譬如,在企业金融领域,用财务比率指导企业财务规划、监测企业债务偿付能力、预测企业破产概率等操作已经是超过百年的成熟做法;而用财务比率来进行家庭财务规划、监测、预测的做法虽仅有三十多年,但也已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比率参考值。

金融健康指数的评分设置为10分制,6分为及格线,10分是满分。关于具体指标的分值设计,以家庭金融健康指标的“应急存款是否充足”和“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这两个指标为例,除了参考国际研究的结论外,考虑此次疫情持续时间有可能超过3个月,那么应急资金的准备理应能够至少支持3个月疫情前同等标准的生活,超过12个月则被认为是10分;又如企业金融健康指标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这两个指标,以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为10分,“资产负债率”则以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加上一个标准差作为红线。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图1 家庭和企业金融健康指标

一、疫情后,工薪阶层的金融健康问题

所谓工薪阶层,是指依赖工资、薪金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个人与家庭。此次调查,研究院将工薪阶层划分为全日制工作者、线下打工人员、线上打工人员三大类。

对工薪阶层金融健康的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后,七成工薪阶层的家庭金融健康评分在及格线以下,8分以上的占比仅有4%。可见,只有重视家庭金融健康,才能帮助工薪阶层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1. 收支管理较差,需建立更可靠的财务账目

疫情后,工薪阶层的收支管理较差。数据显示,32%的工薪阶层预计家庭入不敷出,但按照他们提供的数据进行核算后,却发现实际上有73%的工薪阶层家庭入不敷出。

收支管理相关指标的得分正好印证了这种情况。“收支是否平衡”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除全日制工作者是3分,线上打工人员和线下打工人员皆3分以下,普遍评分偏低。

可见,一旦遇到紧急事件,收支管理差的工薪阶层容易发生入不敷出或结余减少的情况。此外,工薪阶层不能单凭感觉或预估进行收支管理,建立财务账目会更可靠。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2 工薪阶层疫情后的金融健康评分

2. 债务管理相对可控,疫情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疫情爆发后,工薪阶层的债务偿付能力处于相对可控的状态。数据显示,92%的工薪阶层认为家庭债务不会逾期,且多数人总债务占总资产比例较低,如参考50%家庭负债率警戒线的话,77%的家庭没有超过警戒线。“债务是否不逾期”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全日制工作者和线下打工人员都是9分以上,而“总债务占总资产比例”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除线下打工人员是7分以下,其他皆7分以上。

在表示债务不会逾期的样本中,除去没有负债的工薪阶层,31%可依靠自有资金还债,24%需筹钱还债,20%需申请延期还款。可见,疫情对工薪阶层债务管理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大多可以找到应对办法。

3. 应急管理较弱,有必要将其列入日常财务规划

疫情确实冲击了工薪阶层的收支预期,且应急资金储备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70%的工薪阶层预计家庭收入将减少,而37%预计家庭支出增加,34%预计不变;另一方面,近六成工薪阶层手中的应急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疫情前同等标准生活,仅两成可维持半年以上。同时,“应急存款是否充足”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三类职业人群皆在3分以下;“应对财务冲击能力的自我评价”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仅17%的人在8分以上,而78%在6分以下。

在自有资金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工薪阶层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也不足。调查结果显示,47%的工薪阶层可借到维持3个月以内同等标准生活的应急资金,25%的工薪阶层筹集到的资金可维持4-6个月。“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三类职业人群也都在3分以下。

因此,此次疫情如果持续3-6个月,工薪阶层出现突然失业或收入减半,就有可能影响家庭金融健康。可见,应急管理是必要的,即使需要损失一部分投资安排可能带来的收入,也需做好应急安排,以达到家庭福祉最大化。

4. 风险管理稍好一些,社会保险是基础,商业保险作重要补充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的普及率较高,工薪阶层的风险管理稍好一些。调查结果显示,23%的工薪阶层有社会保险,50%不仅有社会保险,还配备了其他商业保险,如医疗保险人寿保险、意外保险、财产险等。“保险是否充足”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全日制工作者和线上打工人员评分均值是6分,线下打工人员为6分以下。

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险是工薪阶层应对风险的第一重保障。此外,工薪阶层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商业保险需求也很大。为全社会提供更坚实、更完善的风险保障,是政府、金融机构及个人共同的责任。

5. 资产管理最差,日常必要的财务配置明显不足

工薪阶层流动资产的配置明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47%的工薪阶层流动资产可应对3个月以内的疫情前同等标准生活,8%是4-6个月,45%是6个月以上。“流动资产与月支出的比例”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三类职业人群也都在2分以下,恰好验证了应急管理的偏低评分结果。可见,工薪阶层在做资产管理的时候,有必要优先考虑日常固定支出、还贷资金、应急储备、必要保险等方面的配置。

6. 未来财务规划的实现预期略受影响

疫情对三类工薪阶层未来财务规划实现预期的影响略有差异。对比疫情前后工薪阶层的自我评估,近八成的受访者未来财务规划实现的预期不变或降低。其中,全职工作者的抗风险能力最强,线下工作者多数调低了预期,而部分线上工作者的预期调高了。同时,“财务规划实现可能性的自我评价”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12%的人在8分以上,63%在6分以下。

7. 完全失业的风险不高,悲观情绪没有想象的严重

对于可能出现的失业,三成工薪阶层较为乐观,认为依然能够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另有三成认为可能降低生活水平,但不会失业;仅14%的工薪阶层认为,一旦失业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对家庭未来财务的信心”指标的评分均值显示,49%的人在6分以上。这恰好印证了,工薪阶层悲观情绪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这对国家尽快恢复经济运行来说,是一个积极正面的指标。

8. 网络工具成为工薪阶层的抗疫首选

工薪阶层对于网络工具的选用方面,受访者认为最有用的是娱乐休闲类的线上购物(占比23%),线上办公、线上教学也起到关键作用(占比38%)。在所有的网络工具中,人工智能占比小,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包括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无人服务等。

9. 良好的金融行为是保证金融健康的关键

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户口类别、家庭规模、收入、工作类别、所在地区等变量的前提下,疫情前收支平衡、流动性投资、债务不逾期、有财务规划等金融行为,对疫情后金融健康相关指标评分与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疫情前有充足的流动性投资、良好的信誉、明确的财务规划是疫情后保持金融健康的关键。

相反地,保障性投资与应急存款充足的评分,以及增长性投资与财务规划的可实现性、应对财务冲击的能力、家庭未来财务信心的评分,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可见,保障性投资必然影响应急资金的安排,而中高风险投资会给人更大压力,从而降低幸福感,继而影响自己对未来的预期。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3 工薪阶层家庭的疫情前金融行为与疫情后金融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二、疫情后,微小企业的金融健康问题

此次调查的微小企业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中的微型企业,以及线上和线下的个体工商户构成,比常规的小微企业“更微、更小”。

对微小企业金融健康的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后,40.6%的微小企业金融健康得分在6-8分之间,34.3%得分在4-6分之间,10.9%得分超过8分。从整体得分来看,微小企业比工薪阶层得分更好一些。从具体指标来看,“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财务规划实现可能性的自我评价”指标的评分均值最差,分别为3.4分、4.6分;其次是“应对财务冲击能力的自我评价”“应急存款是否充足”,分别为5.2分、5.6分;其他各指标的评分均值都超过了6分,“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最高,为7.9分。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4 微小企业金融健康评分分布情况

1. 线上经营模式优势凸显,或成为未来主要经营模式

疫情导致大部分微小企业净利润受损,纯线上经营的企业净利润受冲击程度最小。71%的企业主表示,疫情期间,净利润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但纯线上经营的企业中,净利润没有受影响的企业占比达32%,净利润增加的占比达10%,均高于其他经营模式。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线上经营模式与微小企业金融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印证了线上经营模式的优势。

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线下企业向线上转移。11%的纯线下经营受访者表示,在疫情爆发后的三个月内有转型线上经营的计划。

2. 数字化经营模式拓宽了微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可得性

纯线上经营的企业贷款可得性更高,使用数字金融平台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纯线上经营的企业中,47%表示会使用数字金融平台的线上贷款服务,而做出同样选择的其他经营模式的企业占比约为30%。其原因可能是,纯线上经营的企业积攒了大量个人和企业的行为数据,数字金融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的线上行为数据,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进行快速信用评估和授信。因此,数字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可得性。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5 不同经营模式微小企业的筹资渠道

3. 经营中断风险高,对小额且稳定的贷款需求旺盛

疫情发生后的三个月内,是大部分企业的“生死线”。65%的企业主表示自有资金只能维持不超过三个月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58%表示所有能借到的资金也仅够维持不超过三个月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应急存款是否充足”指标的评分均值低于6分,也印证了微小企业主应急资金不足的情况。

微小企业的资金缺口集中在100万以下,更加青睐还款期限为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在所有受访企业中,约70%的企业主表示疫情爆发后企业有资金缺口,大部分微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在1万至100万之间,但有54%的企业主希望得到1年以上的固定期限贷款。

这看似与企业主青睐于“随借随还”借期灵活的贷款相悖,但实则符合企业主的经营策略。在访谈中,很多企业主都表达“短用长借”的想法,因为他们担心“随借随还”的贷款有被“抽贷断贷”的风险,而降低了贷款的稳定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与“短用长借”所导致附加资金成本相比,企业主更看重贷款资金的稳定性。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6 疫情期间,微小企业资金情况、资金缺口与贷款周期需求

4. 偿债能力较强,贷款展期政策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微小企业普遍负债少,且资产负债率偏低。在负债方面,36%的企业主表示没有负债,61%表示负债在1万元以下,只有5%表示目前负债在1万元以上。通过资产负债率的分布可以看出,61%的企业主资产负债率低于0.3。偏低的资产负债率保证了微小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进一步说明了微小企业借款难。

大部分微小企业贷款没有发生过逾期,疫情期间贷款展期政策能够对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受访企业中,仅13%的企业主表示曾经有过逾期还款的行为。疫情发生后,面对巨大的现金流压力,30%的企业主表示需要申请展期才能还上贷款,9%表示无法还上贷款,有可能形成不良贷款。同样的,“债务是否逾期”指标的评分均值接近7分,印证了微小企业主的信用较好,他们也希望通过各种办法来偿还贷款。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7 微小企业总负债、资产负债率、是否发生逾期情况

5. 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发挥了“毛细血管”的作用

受访的微小企业主更青睐于互联网银行、网络小贷平台等数字金融平台或民间融资渠道解决现阶段的资金困难,虽然有可能要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贷款流程复杂、缺少抵押物、财务状况差、放款周期长是微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四大障碍。可见,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了疫情期间微小企业对贷款“短、小、急、频”“流程简单”“不需要抵押物”等需求。

6. 对风险响应机制认识不足,普惠性保险的市场空间大

对疫情后风险响应机制的认识方面,46%的企业主表示,要增强流动性管理。疫情期间,现金流是决定微小企业存活时间长短的最大因素,因此,为了避免未来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被动局面,他们会更注意流动性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1%的企业主想通过保险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访谈中,多数企业主表示,他们不了解企业的经营保险,且经营规模小,没有必要买保险,不如多储存一些现金。

可见,微小企业主保险意识不强,普遍不愿为企业经营投保。此外,目前市场上严重缺乏针对微小企业市场特征的普惠性保险产品。但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企业主保险意识的觉醒,这一细分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7. 疫情期间,财政政策的作用大于金融政策

调查结果显示,直接减免微小企业经营成本的财政政策更有效。45%的企业主表示,减免税费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正面的影响;39%享受到了租金减免的利好;35%得到了相关政策补贴。同时,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补贴、发放防疫物资等政策与微小企业金融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显示了财政政策的作用。

金融政策方面,企业主表示,目前急需银行真正落实贷款展期政策,适度放宽对微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以缓解目前的还款压力以及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增加贷款、降息或免息等政策与金融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表示这些金融政策能帮助企业解燃眉之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展期政策与金融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反面印证了金融健康越差的企业越需要展期服务。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8 疫情期间,对微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正面影响的政策

8. 疫情对微小企业主信心的冲击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大部分企业认为疫情结束三个月之内可恢复正常经营,对未来的财务状况有信心。约56%的企业主认为,疫情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即能恢复原有的生产经营水平,半年内恢复生产经营的总占比达95%。此外,虽纯线下与以线下为主的企业主认为应对财务冲击的能力较弱,但各类企业主对未来有着较强的信心(打分大于5)。

通过访谈发现,这种信心源于企业主长期客户资源的积累、深耕某一行业十年以后的经验积累、线上工具提供的新的发展机会,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微小企业虽相对脆弱,但生命力顽强,推陈出新快。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9 恢复原有生产水平所需时间、应对财务冲击与未来财务信心

9. 良好的金融行为是微小企业金融健康的保障

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规模、经营年限、经营规模、行业、线上经营模式、转线上经营的规划等变量的前提下,疫情前债务不逾期、有财务规划、保险投资等金融行为,与疫情后金融健康相关指标得分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反地,中高风险投资与金融健康相关指标得分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可见,疫情前良好的信誉、明确的财务规划、较好的保险保障是疫情后保持金融健康的关键,而中高风险投资给企业带来了压力,继而影响了企业的金融健康。

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图10 微小企业的疫情前金融行为与疫情后金融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三、政策建议

基于疫情对微弱经济体的影响,以及微弱经济体自身的需求,政府、金融机构、微弱经济体应形成合力。政府应当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而微弱经济体也应当进一步增强自身能力改善金融健康。

1. 重视财政政策的短期效用

事实证明,短期内,应对危机最有效的还是财政政策。分析结果显示,近五成微小企业主表示,直接减免经营成本的财政政策最有效,包括补贴和发放防疫物资,而实证分析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第一,在疫情持续与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譬如,减免微弱经济体半年到一年的税收,不管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是否超过10万元,都能享受减免半年到一年增值税的政策。又如,为失业后无法找到新工作的工薪阶层提供灵活的暂时性的补贴或保障金,解决现金流完全切断后生活难以为继的问题。

第二,在疫情持续与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议政府采用可行的激励政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微弱经济体渡过难关。比如,政府鼓励私人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公司等机构对微小企业减免疫情期间的房租、管理费等,可直接降低微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2. 切实关注微弱经济体的真实需求

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需建立突发事件期间的微弱经济体服务原则,切实关注微小企业的真实困难,有针对性地调整金融产品或服务。

首先,金融机构切实落实关于微小企业贷款展期的政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化解风险,捱过疫情期,也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自身信用风险。日前,银保监会等下发的《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期间,如果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本付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调查结果发现,工薪阶层和微小企业主都有期望金融机构切实落实展期政策的强烈诉求。那么,现在就看金融机构的落实力度了。

其次,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整关于互联网贷款单户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的规定。基于上述分析,微小企业更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得贷款,因此,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对微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24%的微小企业资金缺口在11-100万元之间,超过100万元的占比7%,这就意味着如果经营性贷款的授信额度太低,不足以应对微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企业主依旧面临很大的筹资压力。

最后,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整关于互联网贷款个人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规定。基于上述分析,超过五成的微小企业主希望得到12个月以及1年以上的固定期限贷款。企业主宁肯多付出资金成本,以换取资金供应的稳定。因此,如果相关政策不能解决微小企业的“痛点”,政策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或同隔靴搔痒。

3. 将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纳入普惠金融体系

在严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重视数字金融满足微弱经济体金融需求的作用,支持非银行业普惠金融机构健康规范地发展。

第一,在保证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服务的基础上,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纳入服务微弱经济体的普惠金融体系,同等享受相关普惠金融政策。基于上述分析,工薪阶层最常使用的借款渠道是亲戚朋友,其次数字金融平台的线上贷款服务;而纯线上经营的微小企业最常使用的也是数字金融平台的线上贷款服务。这就意味着,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在满足微弱经济体“短、小、急、频”的贷款需求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也能同等享受诸如《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普惠金融政策,监管部门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服务于微弱经济体。

第二,进一步鼓励互联网银行利用自身优势着力服务于微小企业。目前,我国互联网银行整体规模较小,不能完全匹配微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基于抗疫需求与未来长期服务微小企业的普惠金融目标,建议适当放宽互联网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并简化审批流程,如发行二级资本债、进入银行间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针对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CLO)产品等,可迅速提升互联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效扩大互联网银行的贷款能力。

第三,在严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为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商营造规范发展的空间。经过对互联网金融三年多的严监管,监管部门对数字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业务本质、违规风险点、风险预判等已经形成较为充分的认识,在数字金融的监管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与法规。这些都有利于引导数字金融服务商合规发展,如果能辅以一定的政策空间,则能更有效促进数字金融服务商合法合规地经营与发展业务。

4. 将金融健康指标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是经济稳定、金融稳定的基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建议监管部门将金融健康指标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切实帮助微弱经济体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3个维度,共21类51项指标。纳入金融健康指标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微弱经济体既有效控制风险,又能享受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益处。

普惠金融第一层次的要求是为微弱经济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求将长尾客户和被传统金融系统排斥的客户包容进来;第二层次的要求是提高微弱经济体的金融知识和素养,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与生活相关金融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使用产品和服务;第三层次的要求是改善微弱经济体的金融能力和行为;第四层次要求就是维护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要改善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至少需要2个步骤:第一步,保证收支平衡、充足的流动性投资和良好的信誉管理;第二步,要对如何进行保障性投资、增长性投资以及两者之间保持适当比例进行引导。要达成这些目标,单靠微弱经济体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引导和帮助。

5. 完善微弱经济体的赋能体系

经此一疫,为微弱经济体赋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政府与监管部门有责任进一步完善微弱经济体的赋能体系,加强微弱经济体的能力建设,提供支持体系,促进经济包容性发展。

第一,推进能力建设——借鉴世界通用做法,为微弱经济体提供相关培训,如应急技能、防疫知识、职业技能、金融健康指南等。调查发现,微小企业主认为,增强流动性管理、社会资源对接渠道、员工培训、行业互动等是最重要的;工薪阶层则认为,增加储蓄、照顾家庭成员健康、增加家庭防疫用品、学习防疫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等是最重要的。这些认识恰恰证明,微弱经济体已经认识到能力不足的危害了,有强烈意愿提升自身能力,此时加强和完善对此群体的能力建设或许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 提供支持体系——挖掘公共数字资源潜力,进一步完善微小企业融资平台与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帮助微弱经济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在目前各地企业融资平台的基础上,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微小企业的金融数据、财税数据、公共数据等,支持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为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赋能,打通政府、企业、金融三方资源,切实纾解微弱经济体贷款难的问题。

第三, 促进经济包容——提供丰富、实用、人性化的公共网络工具,降低网络工具的使用成本,帮助微弱经济体搭乘上网络经济的快车。调查显示,得益于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与网络服务商的发展壮大,在疫情期间,工薪阶层和微小企业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线上服务。未来,还应扩大受益群体,确保边缘群体和偏远地区也能受惠并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