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新闻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水产业发展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水产业发展分析

来源:柏普泰水产 我要评论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国。在疫情影响下,复工延迟、隔离管制等措施对水产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全国水产品市场需求疲软,水产品积压滞销、价格低迷,部分水产经营者严重亏损,疫情发展对水产业的影响逐渐呈现全方位态势。因此,亟需就疫情对水产业的影响加以研判,对疫情给水产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进行思考,以寻求应对措施,确保水产业的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业的冲击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分工水平的行业。从种苗繁育、饲料兽药养殖生产、加工,再到水产品流通、消费,水产业的各节点实现了高度细分,各节点的企业互相之间保持高度依存关系。疫情期间,由于复工延迟、隔离管制等防控措施,导致产业链中断,波及到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水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对水产业生产环节的冲击

第一,根据往年经验,每年过了正月初十,北方的水产养殖户将迎来新的生产周期,要为新一季的生产做准备,清塘、消毒、试水、放苗、投喂等生产环节陆续展开,但现在均因疫情而受到波及,可能会给整个生产季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也遭遇了雇工难。捕捞业受到疫情影响严重,主要体现在因禁止出海和交通管控,捕捞生产暂停。如山东2月9日前,浙江2月17日前,福建2月21日前要求渔民禁止出海,而5月份就进入禁渔期,捕捞时间将大大缩短。

第二,受疫情影响,水产饲料、渔药等生产企业开工不足,物资运输受阻,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了存料不足甚至严重缺料。从中长期看,疫情引发生产成本上升,后市渔资价格有可能出现上涨,对渔业生产形成进一步的影响。

第三,水产养殖环节需要技术员和企业“靠前”指导的生产性服务,如技术指导、设备清理等全程服务,因为疫情也无法正常开展。

(二)对水产业流通环节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下,为切断病毒传播链条、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各地实施了严格交通管控,这对水产品的运销带来巨大挑战,水产行业的正常节奏被打乱,导致部分地区鲜活水产品积压滞销,“卖难”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存塘鱼量较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湖南、广东、湖北、河南、浙江等地反馈有大量的存塘鱼。疫情期间又恰逢北方地区养殖贝类如牡蛎、海虹等大批量上市期,同样也大量积压。加之水产品收储加工企业开工不足,消化能力有限,对缓解鲜活水产品滞销压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对水产业消费环节的冲击

春节期间本是水产品的销售旺季,通常每年水产品消费的高峰期出现在12月份后至农历正月结束,但是受疫情影响,各地取消聚餐、娱乐等人群聚集性活动,多地水产批发市场关停,水产品餐饮消费几乎归零,水产品交易量明显减少。根据2月13日调研机构凯度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约75%的消费者取消了旅游、餐饮、外出娱乐等消费,约17%的消费者减少了支出。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45家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监测情况也显示,2月1日-10日,各个市场的交易量仅为往年同期的10%左右,到2月17日只恢复到往年同期的25%左右。受交通管控、人员流动受限、餐饮娱乐骤减等因素影响,鲜活水产品,特别是中高端海鲜消费骤减,价格断崖式下降,批发商损失严重。如上海地区帝王蟹每只499元,400克波士顿龙虾只要88元,新西兰岩龙299元,价格下降到一半以下,澳大利亚的龙虾只相当于往年春节价格的三折。

(四)对水产业贸易环节的冲击

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虽然同时强调反对任何国家发布任何针对中国的旅行和贸易限制,但不少国家和地区还是纷纷采取了入境限制,目前已有71个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入境管制。截止2月18日,对我国货物贸易采取管制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为21个(国家(地区),疫情期间水产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另外,据福布斯报道,航班减少已经造成外国航司往返中国运力80%的下降和中国国内航运40%的下降。

由于航班停飞导致运力减少,部分企业出现了产品难以交运的情况。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进口海鲜行业整体遇冷,鲜活水产品进口几乎全面停滞,对全球水产品市场形成冲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一份新报告中称,由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春节期间虾的消费量低于正常水平,预计未来几个月市场将持续低迷。

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水产业新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成为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最大变量,对社会、经济、产业乃至人们的意识、理念、行为等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疫情防控期间生产生活业态智能化、线上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对水产业整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或可成为推动探索水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变量,为推进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路径和方向。

(一)电商助力产销对接的流通模式成为重要渠道——新模式

近几年电子商务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安全性、品质保障及售后服务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但出于对水产品鲜度的追求,流通模式主要还是依托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和线下餐饮企业。疫情爆发后,水产批发市场和餐饮行业纷纷停业,电商助力产销对接的流通模式悄然占据了市场主流。京东线上海鲜水产品全品类销售同比2019年增长约60%,其中自营海鲜礼盒礼券在今年春节期间表现突出,同比增长超100%。2月13日调研机构凯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5%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通过综合性电商平台购买生鲜,35%的消费者选择送货上门的O2O渠道。

待疫情过去后,42%的消费者会更多从综合电商购买,32%的消费者会增加O2O渠道使用频率。另外,此次疫情中,以移动营销模式(移动终端APP、线上信息交易平台、短视频营销等)大放异彩。受制于农贸市场的关闭,以社区为单位,在线上借助微信群、小程序等组织社区居民拼团的销售模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为了尽快销售积压的水产品,一些企业利用抖音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由此可见疫情结束后,实现产区和销区有效对接的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将会更加成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链条整合将会加快推进,进一步减少水产品的流通环节。

(二)生鲜“新零售”业态表现不俗——新业态

受疫情影响,线下实体商店和批发市场迫于压力纷纷关门歇业,传统零售业态增长乏力,而凭借“生鲜食品超市+餐饮+APP电商+物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新零售”业态在疫情中表现不俗。“新零售”是全渠道零售,其核心要义在于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推动产供销(消)一体化。疫情期间,生鲜行业线上+线下的新零售业态被证明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

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一些新零售巨头,如“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生意火爆,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就像非典期间诞生了淘宝网等网上购物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极大提升了生鲜“新零售”业态的市场渗透率,生鲜“新零售”渗透率得到跨越式提高,消费者对社区生鲜便利店和大型生鲜超市的依赖也大大增强,这将重构水产业的产供销模式。

(三)冷冻预制快消品消费比重逐步上升——新产品

我国绝大多数水产企业养殖和初级加工的水产品主要是销往大型批发市场和餐饮行业,向市场提供的是传统的水产品原料、食材,对消费趋势变化不敏感,距离零售端便捷化标准化水产快消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疫情防控期间,鲜活水产品运输和消费遇冷,冷冻预制水产品为代表的水产加工品因其更加安全、流通更加顺畅得到消费者青睐,这说明水产品消费已经朝向便捷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及网络交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水产品需求将会以简单加工、预制分装的形式出现,将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的简便、健康消费理念。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国在鲜活水产品销售方式、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当国外水产企业以严格的规则和监管、标准化、高品质、健康安全等优势涌入国内市场,各种类水产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不断创新之时,我国的水产企业还在重复着老路,仍以经营水产业的中上游(传统养殖和初加工)为主,对销售端关注不够,市场意识薄弱、品牌能力低下、产品创新乏力、质量控制能力弱、产业组织分散,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传统水产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难以应对国际化挑战。疫情期间鲜活水产品的滞销放大了这种深层次的危机,将迫使中国水产业转型发展。

(四)消费者理念和习惯发生很大变化——新观念

疫情的发生,促使大众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生态、绿色、环保、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会更关注自身健康,注重养生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方面而言,水产品是人类最为健康和安全的动物性蛋白来源。考察人类医学史上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疯牛病、口蹄疫、还是近年来流行的SARS、禽流感等,其宿主无一不是来自陆生动物(牲畜或野生动物)。由于人和鱼类的亲缘关系远、生活环境差异大、病原在宿主间的传播增殖存在天然障碍等原因,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有来自水产品的人鱼共患病,而经过人类筛选培育的水产品,安全问题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监控与保障。

疫情后,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水产品消费市场将持续向好,对绿色、标准、优质、安全水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增长,由此延伸的对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将深刻影响我国水产业的发展。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水产业应对措施

(一)确保鱼苗、饲料、渔药等生产物资供给

由于饲料、渔药企业复工推迟,近期养殖生产所需的饲料、药品等物资产能不足。一旦复工全面展开后,需求量会激增,很可能会出现供给不及时的情况,进而对水产业生产造成一系列影响。疫情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支持各地引导鱼苗、饲料、渔药等资生产物资和水产品物流配送等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严格执行运输“绿色通道制度”,确保水产苗种、饲料等生产物资的流通渠道畅通。

(二)积极引导水产企业复产复工

帮助水产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和防护物资需求,积极引导影响力大、带动力强、辐射力广的产业链头部领军型水产加工和物流企业率先复工,缓解上游养殖户的水产品压塘问题。推动符合条件的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享受国家专项再贷款、补贴和贴息政策,协调金融机构解决疫情期间水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收集疫情期间其他国家(地区)对我国出口食品采取的临时限制措施,加强对水产企业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培训,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三)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流通渠道

加强全国各地水产渔情信息监测和调度,密切关注主产区的水产品滞销问题。加大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支持力度,为水产品新型流通模式提供基础保障。打通水产品供需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和渠道,发挥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产区和销区相互对接。引导养殖企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企业、连锁餐饮等单位,探索特定时期的新营销方式。鼓励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购买方式,探索线下社区定点服务保障模式,服务消费者,为水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流通渠道。

(四)尽快出台水产品收储方案

为解决疫情期间水产品滞销,同时也为了防止疫情结束后因水产品供应不足而带来的价格上涨问题,应尽快出台水产品收储方案。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开展对水产养殖存、出塘情况,加工、收储能力的调查,制定本地水产品加工收储和补贴方案。组织发动水产加工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开展性收储工作,特别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产业链优势,增加水产品的收购、加工和储藏,力争在疫情期间解决水产品的压塘滞销问题,稳定水产品供给,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一)全渠道营销的兴起将全面改造水产流通模式

全渠道营销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采取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高度整合的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无差别的购买体验。这种营销模式的兴起将迫使企业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定位、产品规划、生产加工、服务流程、物流配送、终端建设、组织结构等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展开。全渠道营销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所有行业亟需面对的课题。对于我国水产业而言,为应对国际海鲜巨头的激烈竞争,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必须在传统的批发市场、商超、电商销售的基础上,发展全渠道营销,以满足和顺应消费者需求和习惯,才能不断拓展行业成长空间。

(二)与生鲜新零售高度融合将推动水产业的全面变革

疫情下新零售的爆发凸显了零售业的发展方向,与生鲜新零售的高度融合成为水产业的必然趋势。水产业要借助生鲜新零售的大趋势,通过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要素,基于海量消费者的需求数据和趋势预测,以海量的精准需求订单,改造传统水产业的养殖模式,改造产业运行链条,以需求链整合供应链。其实质就是以销售端改造水产行业,以海量消费者需求,来引领水产养殖和加工,驱动行业变革。这必然要求在养殖、加工、配送等层面精准化、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以达到不仅能保证水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还能根据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开展定制化生产,全方位满足消费需求。但是,我国传统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基本还停留在以产定销的低级、粗放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鲜有国内水产企业按照新零售业态的“人-货-场”商业逻辑来构建产业体系和产品战略,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把传统水产养殖、加工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和生鲜新零售结合起来,和产业链重构与消费升级融合起来,是水产行业变革的关键。

(三)预制水产品的崛起将加快水产加工业的转型

受限于国内习惯鲜活消费的环境,水产品加工业一直是我国水产行业内的短板。疫情中出现的方便类食品、预制品的崛起,将改变市场对冷冻预制水产品的认知,水产加工业迎来发展契机。具备便捷化、休闲化、定制化特征的鲜活、冰鲜和加工类水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将挤占部分初级水产品、原料型水产品的市场空间。面对消费分层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水产加工企业应抓住时机,延长水产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多品种、高品质、品牌化发展。

(四)新消费观念将引导和促进水产业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

此次疫情爆发的原因,使得消费者更加重视吃的安全、吃的营养,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需求和对产地、供应链的关注会提高,养殖过程的可追溯化将成为发展趋势,由此催生5G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AI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伴随着生物科技、饲料科技、养殖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精准养殖、绿色养殖模式兴起,将全面提升中国水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柏普泰水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51baogao.cn)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订购流程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典型客户人才招聘手机访问RSS订阅 京ICP备11020891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278号